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残疾人就业之难,更是可想而知了。虽然我省和各地市都有相关的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但残疾人就业的囧境,仍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
残疾人就业难上加难
2012年全国人大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残疾人就业得到改善,但残疾人就业有关法律规定未能有效落实。报告中说,在已经就业的残疾人中,虚假就业、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单位本来有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却不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据省残联出具的信息推算,2010年年末我省残疾人总数达215.7万人。而省残联的另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省城镇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5.53万人,需要就业的未就业残疾人有11.79万人。2012年我省城镇残疾人就业率约为三分之一弱。由于农村有地,农村残疾人就业率稍微高一些,去年我省农村残疾人就业率约为四成。
省残联教就部侯主任告诉记者,残疾人的就业最重要的途径是进入我省各地市的社会福利机构,可是自2006年起,我省就再没有新增申报社会福利的企业。
记者从历年残联召开的残疾人招聘会专场了解到,2011年5月太原市残联在工人文化宫广场上举办的专场活动中,11家企业共为残疾人提供了107个工作岗位,而实际报名的残疾人有近300人,约有三分之二的参会者最终没能够完成就业。2013年1月太原市残疾人就业援助月专场交流会上,到场参加招聘的残疾人110多人,达成就业意向残疾人仅20人。
囧在社会和自身的障碍
曾参加过今年太原市残疾人就业专场的残疾人小程告诉记者,就业中,残疾人最担心的就是社会上的固有偏见。一些招聘岗位在接受残疾人时要求很多,比如要轻度残疾的,有的甚至要求年轻漂亮的。此外,一些单位虽然招收了残疾人,但在安排工作岗位时,对残疾人的身体状况考虑不周,导致残疾人不能适应工作岗位,最终只好辞工。
而记者从太原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了解到,整体上看,残疾人文化水平都很低。太原市残疾人教育基本处在初、中级阶段,培训的职业技能项目集中在传统技术上,这些都会影响到残疾人就业,如一些年龄大的残疾人学裁剪、电器维修等技术,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学习新的技术又有难度,这必然会影响到残疾人就业。
太原市残联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残疾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与他人存在沟通难等障碍,使得他们虽然有一定的能力,但是不能胜任一些工作岗位。此外,一些残疾人还存在“等”、“靠”和“要”的心理。
宁缴残保金不愿意安置
200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1999年《山西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的第四条规定,本省行政辖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业(含中央部属、外省市驻本省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各单位),均按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确定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按上述比例计算,应当安排残疾人就业不足一人的,应安排一人;安置一名盲人按安排两名残疾人计算。企业、事业单位直接投资兴办的福利企业安置的残疾人,可计入本单位安置残疾人数。
省残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如今企业宁缴“残保金”也不愿意安置残疾人,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绝大多数企业在安排残疾人就业和缴纳残保金中都会选择后者。
一份调查数据显示,不少社会福利企业根本就不了解残保金与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关系,不少用人单位认为残保金是政府开征的新税种,抵触情绪可想而知。
而我省某社会福利企业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福利企业最担心的就是雇佣残疾人影响对外形象,会给企业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残保金收缴难且不透明
《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企业单位应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保障残疾人就业义务。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国家鼓励用人单位超过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据相关资料显示,2006年至2009年临汾市残联应征收残保金5000多万元,实际仅收取1300多万元,仅占应收额的26%。
省残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各地市国企、民企,发现少缴、拖欠甚至不缴残保金的企业并不在少数。漏缴、少缴、拖欠残保金的现象比比皆是,涉及到各行各业。
相关业内人士指出,残保金存在如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果缺乏合理评估,部分支出项目不规范和部分助残服务机构之间财务关系不顺等诸多不透明不规范的问题。